当前位置:主页 > 关注 >

如何评价二战美国派来的史迪威将军?1947年8月24日魏德迈考察

发布时间: 2023-08-24 04:58:44 来源:萨沙讲史堂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资料图)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如何客观地评价二战期间派来的史迪威将军?1947年8月24日:美国总统特使魏德迈结束对中国的考察。

魏德迈之所以到中国,目的是取代史迪威。

为什么史迪威会被更换?主要问题是这几个:

第一,志大才疏。

55岁的史迪威虽然在1942年被晋升中将,然而37年的军旅生涯却从没有带兵打过仗。

他是一个负责训练部队和教学的军官,中年以后主要担任外交武官职务。

换句话说,史迪威没有带兵作战的经验,也没有指挥的能力。

这里要提一个有趣的人物,南韩总参谋长丁一权。

这个在朝鲜战争爆发后南韩军队一败涂地时,火线被任命为总参谋长的丁一权,稍后成为韩国海陆空军总司令。

丁一权早在1937年就在伪满洲国军校毕业,军旅生涯参加过实战。虽然大多是做伪军以及围剿北朝鲜游击队的不光彩战斗,毕竟是有实战经验的。

在第五次战役中指挥不佳,丁一权下了台。在美国军校进修回到南韩以后,被美第8集团军司令詹姆斯·奥尔沃德·范佛里特降为韩国陆军二师师长。

这倒也不是范佛里特故意整他,而是丁一权亲自指挥的战斗只是团一级。按照美国人的观念,丁一权必须补完师长这个经验空缺。于是,堂堂前南韩三军总司令,此时成为一个师长。

美军是非常专业的军队,对于任何位置上的指挥军官都有严格的要求。

大家看《兄弟连》就知道,温特斯在诺曼底登陆时就是中尉和代理连长。经过一系列艰苦的战役,包括伤亡惨重的市场花园行动、阿登反击战,他才慢慢成为少校营长。

如果说美军军官从连长到营长都要经过这么多考虑,何谈指挥千军万马的人物。

史迪威的同龄人巴顿,早在一战中就指挥装甲旅参加实战,到了二战期间更是身经百战,这才慢慢成为美军第3集团军司令。

史迪威自己也明白,如果是在美军系统中,他绝对不可能只会哪怕一个营作战。

如果美国人都不会给史迪威指挥权,更别说中国人。

在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进入缅甸作战时,杜聿明等人发现史迪威连一些军事常识都不懂,更别说指挥大军了。

事实证明,史迪威没有指挥能力,他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然而此人权力欲望和野心又很强,总希望建立巨大的功勋,流芳千古。

但史迪威无法指挥美军,就只能希望完全控制中国远征军。

最关键的是,打仗并不是儿戏,敌人不会对你手下留情。

让一个没有指挥能力的人负责千军万马,往往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

《兄弟连》中,没有能力的戴克中尉一次错误的指挥,差点就让精锐的E连全军覆没。

同样道理,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的惨败,史迪威有很大的责任。

史迪威之所以被派到中国,关键在于他同陆军参谋长马歇尔是很好的朋友。两人在1926年相识,维持了十多年的友谊。

同时,史迪威早在1911年就来过中国,1919年在大学正式学习汉语。

从1920年开始,史迪威多次常驻中国,比如1922年到1923年担任美国驻华武官,1926年担任美军驻天津步兵第15团营长。他会讲一口比较流利的中文(北方官话,略带山西口音),对中国社会的情况也有所了解,是有名的中国通。

如果只是需要一个联络员,一个外交人员,史迪威显然是很合适的。

中国接纳史迪威,仅仅是作为借此得到美援物资的联络人。

用外交部长宋子文向美国陆军部的原话来说,就是“不必是远东问题专家,对中国了解太多只会让他茫然无措,而对中国政治和军事问题一无所知,那就更好了。”说的更直接一点,中国需要的是一个只帮助中国得到美国援助而不过问中国具体事务的顾问。

事实证明,史迪威并不是这样的人。

那么,是马歇尔不知道史迪威不能胜任吗?

要知道,两人是十多年的好友,马歇尔怎么可能不知道史迪威的为人?

之所以任命史迪威就是因为他是一个桀骜不驯的人,只会服从马歇尔的命令维护美国利益,而不会在意中国人的任何请求和笼络。

第二,不考虑中国的利益。

史迪威之所以同陈纳德会有非常大的区别,在于陈纳德把中国人当作朋友,一心一意为中国人考虑。

而史迪威则只考虑美国的利益,一味执行的是马歇尔的命令,也就是让中国尽量拖住日军,减轻美军在太平洋和南亚的压力。

史迪威对中国人的死活并不在乎,也不关心。最好的表现,就是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进入缅甸!

当时局势无比清楚。

在缅甸局势已经彻底崩盘的情况下,英军才邀请中国军队进入,目的就是为他们垫后,好借此撤退到印度去。

史迪威不是蠢蛋,他却在明知道英军计划的情况下,仍然让仅有10万的中国远征军,在异国环境孤军奋战。

面对日军的进攻,英军每次都是不战而逃,导致国军后路多次被切断,损失惨重。

最终英军彻底放弃缅甸逃去印度,丢下国军独自作战。

敌我力量如此悬殊,缅甸人又不支持的时候,中国远征军显然也应该暂时撤回中国,保存有生力量。

史迪威为了维护美国利益,竟然在英军已经逃走后不允许国军撤退,让国军在缅北独自支持。

这种荒唐的行为,导致日军精锐部队沿着英军撤退留下的空挡突击,占领了缅北重镇密支那,切断了国军撤回国的路线。

数万精锐中国远征军被迫进入野人山,损失了百分之五十的官兵,沿途留下累累白骨,都是史迪威的功劳。

对此,连蒋介石都愤愤写道:“我军在缅如此重大牺牲,责任全在史氏之指挥无方,而彼乃毫不自承过失,反诋毁我高级将领至此。当失败之初,彼乃手足无措,只顾向印度逃命,而置我军于不顾,以致我第五军至今尚未脱险。呜呼!史迪威诚不知耻者也。”

第三,史迪威的野心。

上面说了,史迪威想要建功立业,只能使用中国军队。

中国是主权国家,绝对不可能把军队的所有指挥权交给一个美国人,况且史迪威也没有这个能力指挥。

于是,史迪威就利用手中掌握的美国援助物资,来要挟中国。

史迪威做了很多类似的事情,并且在1944年到达最高峰。

当时美援物资少的可怜,完全依赖驼峰航线运输,很多月份运输量只有几十吨而已。

而这点物资竟然也被史迪威扣着,优先供应驻中国的美军,比如重型轰炸机部队,或者直接不发下去。

国民政府在驼峰空运量中能够获得总比例,没有超过14%,有的月份甚至低于5%,简直是杯水车薪。

这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史迪威刻意为之。

在豫湘桂会战中,日军集中60万主力猛烈攻击,规模是前所未有的。国军经历了7年战争,此刻精疲力竭,尤其武器弹药极为匮乏。

美援物资又拿不到,国军一败再败。

这种时候,陈纳德不惜代价,指挥空军轰炸日寇,借此减轻地面国军的压力。

史迪威恰好相反,扣住美援军火不发,还强行要求陈纳德率领战机撤退回四川。

史迪威目的是让国军彻底崩溃,自己可以借机夺取指挥权。

史迪威死后多年,他的日记被公开,里面一段段记录让人叹为观止:44年7月2日致夫人函云:“如果危机到了足以摆脱掉‘花生米’(史迪威给蒋介石取得外号,意思是微不足道的人),而又不致毁了整艘船的程度(不至于让中国向日本投降),那就值了。”

7月14日,陈纳德多次向史迪威索要航空汽油,以空军去支援在衡阳苦战的国军,都被拒绝。

陈纳德眼见衡阳国军的阵地一点点缩小,尤其粮食弹药在20天战斗中消耗殆尽,心急如焚,被迫直接电报美国总统罗斯福:“日本人在衡阳丧失了锐气,总司令(蒋介石)业已下令反攻。然而,就在我们对中国人的空中支援应该加强之时,我们自己的东方供应线却崩溃了。”

有意思的是,史迪威不但对同胞陈纳德完全无视,还给他取了个外号“响尾蛇”!

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

甚至9月17日部分日军从前线开始撤退时,史迪威竟然懊恼的在日记中写道:“如果日本人真的撤退了的话,花生米就会变得更加不好控制了。”

更夸张的是,在抗日前线万分吃紧,无数中国军民死伤的时候,史迪威竟然还在拆台搞分裂活动。

资料中这么写:史迪威还介入到了一桩推翻重庆国民政府、另造新政权的密谋,史称“华南分离运动”。

据美国驻桂林领事馆领事林沃德的报告,此事的牵头者是李济深。他曾于1944年8月9日,也就是衡阳陷落的次日,前往美国驻桂林领事馆,希望美国政府能够支持他的计划。林沃德在报告中写道:为应对中国的严峻局势,一个名叫‘西南联防政府’的新政权,将在不久后成立。该政权的参与和支持者,包括广东、广西、湖南、福建、安徽、四川、云南和西康等省的诸多军、政要人。

简而言之,这个西南联防政府就是联合对抗国民政府的分裂政权。

对此,李济深在晚年倒也坦然承认:“我派李卓贤到重庆去见史迪威,……要史迪威给予装备,史迪威答应可以。……同一时期,我又派人去与薛岳联络,薛岳那时也与美国接上了头。我又派人与余汉谋联络。”

对这件事,史迪威非常兴奋,甚至用密电告诉好友马歇尔,可以利用此事强迫蒋介石把中国军队的指挥权交给自己。

结果没想到最终玩砸了,此举引起包括在华美国人在内的愤怒,最终以史迪威被撤职结束。

需要说明的是,在10月9日史迪威已经知道自己要被召回美国的时候,仍然不忘记釜底抽薪。

他下令第十四航空队将其战斗人员的工作量削减50%,希望用中国战场的溃败为自己的事业创造最后机会。

史迪威的胡作非为,不知道害死了多少中国人。

史迪威对于中国的危害很大,而更换了魏德迈将军以后中美关系立即正常起来,国军也迅速恢复实力,开始了战略反攻。

史迪威口碑如此之差,为什么会在大陆口碑较好?

政治因素罢了。

讲政治往往是不分对错的,只看是否对自己有利。

一个电影中,某个政客告诉手下:这世界上有三种观点,正确的观点,错误的观点,政客的观点!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标签:

为您推荐

  • 最新资讯
  • 热门资讯